我个人认为,“光货”造型实在是妙不可言。这种造型其实是由球形、筒形、立方、长方等几何形状变化而来的。 “光货”最注重的就是外轮廓线的组合,利用各种线条进行巧妙的装饰变化,让整个壶体看起来光洁挺括,线条极其流畅。壶身的面、线与角的表现,有的是粗犷、丰腴,有的是刚健、秀气,因此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造型和风格。而其中还可以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 它们的造型细节也大不相同。圆器的造型则注重“圆、稳、匀、正”这四个元素,但在这个圆形的基础上,也需要有一些变化,如壶身本身和一些装饰的大小等等,需要匀称,比例协调。其中,典型的造型有“圆珠壶”、“掇球壶”、“仿鼓壶”和“汉扁壶”等。方器的造型要求则更为严格,需要轮廓线条分明,口盖规矩划一,典型的造型有“四方桥顶壶”、“传炉壶”、“僧帽壶”等。 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则是明代嘉靖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殉葬提梁壶,这绝对是我所见过最棒的“光货”壶了。我认为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光货造型,就是那个被高庄教授和顾景舟合作创作的“提璧壶”。它的造型轮廓非常端庄周正,结构分明严谨,线条简洁而明快,堪称光货壶中的经典之作。还有一个我也很喜欢的壶,就是张守智教授和汪寅仙合作创作的“曲壶”,曲线流畅,大方扩展,也是一件极为优秀的作品。当然,像传统品种的“石瓢壶”、“虚扁壶”这样的壶,在外轮廓线高度有限的情况下,也能极尽最大转换变化,给人带来极强的张力和精神感受,可谓是难得一见。 当今,后人所摹仿的光货壶各有千秋,也增添了很多新的元素和魅力。 总的来说,在光货茶壶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理性的、不浪漫的情致。壶上的线条、面对人们看起来似乎很呆板、机器化,但却能通过简约大方的审美理念让这些线条、面展现出生动而又严谨的艺术风貌,成为一件件优秀的艺术品。这种手工制作技艺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不仅可以展现出制作者高超的技艺水准,也可以表达出其自身品格涵养和人生理念,让这些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并且具有深刻的思考价值。同时,光货造型的发展也更加促进和发展了书法铭刻这一技艺。在光货茶壶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装饰手段被运用到了壶底、壶把、壶盖、盖唇等部分之中。这些部分无不是文人、艺人钤印的所在,也是传统文化中诗文、书法、篆刻等元素的集合点。这种将文化元素与陶器本身的素朴自然品质相结合的做法,不仅可以让作品更富有文化内涵,更能茶壶上蕴含着文人们对于糊口、历史和社会的感悟,时时刻刻都能够让人感受到。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在物质器皿层面上反映出人文精神的做法,不仅体现了制作者高超的技艺水准,也能够远远地传承下去,极具文化意义。 在光货茶壶的造型设计中,统一的造型和外轮廓曲线是必不可少的元素。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造型者和制作者的水平高低。差之毫厘,舍之千里的效果非常明显。由于现在很多制作者已经开始使用模型帮助设计,是很大程度上遮盖了造型能力的差异,这一点需要我们有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