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两个半小时的座谈会中,各位嘉宾进行了度的、有学术深度的、情感深厚的座谈与交流,肯定了此次回顾展的学术性与价值,并对展览做出了更长远的期待。本期以发言的先后顺序推出座谈会纪要,以飨读者。座谈会的详细纪实及现场音频请扫描文后二维码阅览。
会议时间2021年9月11日16:00~18:30会议地点深圳画院贵宾厅学术主持孙振华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原深圳雕塑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夏和兴原深圳雕塑院副院长、景德镇陶瓷大学客座教授
吴天保艺术回顾展1939—2000座 谈 会 纪 要座谈会现场一. 孙振华在开场主持词中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吴天保先生对中国陶瓷艺术界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个人对“陶院现象”的一些看法。第一,吴天保先生对艺术认真执着的态度、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和专注、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值得我们珍惜和研究。第二,吴天保先生在陶艺创作中的创新意识,他对陶瓷艺术的开拓和突破。我认为在他们手上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中国陶瓷雕塑的教育体系,而且成果卓著。从这方面来讲,吴天保先生这一批人说做出的贡献甚至比他们自己创作几件作品的贡献更大。他们塑造、培养了一代人,陶大的这些校友都是跟老先生的培养是分不开的。第三,在学术上,在艺术上,吴天保先生最大的贡献集中在动物雕塑方面。怎么把这样一种中国民间传统的动物雕塑变成一个现代的动物雕塑体系呢?在这个方面,吴天保先生他们这一代人做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吴天保先生他们是通过周轻鼎老师这条线传承过来的,为什么说他们是奠基人呢?不是说中国过去没有陶瓷动物雕塑,而是说那种传统的经验型的做法在他们手里成为了一种现代的知识体系。在这个意义上,吴天保先生跟“陶大现象”的关系密切。陶大为什么今天能够有一种后发优势,在中国美术界体现了自己的文化担当,现在成为了耀眼的明星。除了吴天保先生他们培养出来的陶院毕业生;同时,跟陶大陶艺学科也有内在关联。中国雕塑传统在20世纪初期(清末)就中断了,但是陶瓷雕塑的传统却没有中断。中国雕塑被外来西式雕塑取代了,但陶瓷一直在民间传承。陶院在1958年(本科)建校的时候,天生有一种民间传统的优势,这个传统跟中国本土文化有非常密切的亲和关系,这其实是一种先天优势。这也可能就是今天的陶大有这么好的发展,陶瓷艺术在今天这么兴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一个原因,陶瓷艺术看起来源远流长,非常古老,但是它有一种传统中的现代。这是一个什么意思呢?比较雕塑学科而言,陶瓷艺术中有非常现代的因素。首先,是形式感。作为陶瓷艺术,好的作品天生就有一个形式感的需要,陶瓷一直没有脱离这个形式感,吴天保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是材料的重要性。陶瓷以前被大家看作工艺美术的时候,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一旦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它,它是一种雕塑材料,对雕塑来讲,这个材料有丰富的可能性。除了形式和材料,还有产业化。我们看到,吴天保先生是非常重视产业化的。陶瓷好像先天就有一种产业的思维,你做这个东西不是为了放在家里,而是要走向社会,给老百姓、给大众生活提供一个审美产品。所以,陶瓷和产业有一种天然的关系。形式、材料、产业化,是陶大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很重要的基点。第四,关于陶院差异化教学的特点。陶院出来的人他们的动手感、制作感很强。他们天生对传统很敏感,这些决定了陶院与八大美院不一样。陶大发展到现在,在基础训练上有一些什么独到的东西?我觉得是值得研究的。第五、陶院所具有的开放性特质。我发现所谓“陶院现象”所指的那些人许多都走出去了,陶院一直在流动,进进出出。其中,很多人都在全国各大高校、各大美院和一些重要的机构工作,或者在产业的第一线。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优势就呈现出来了,吴天保先生后来也到了深圳。走出去后,在和艺术界同仁同台竞技,陶院的很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第六,陶院的学风。陶院有自己很好的学风:一是刻苦上进。陶院的学生很刻苦,很多人跟我讲,在景德镇没有什么好玩的,你不努力,不去做东西干什么呢?大家都很刻苦,都很拼。二是纯朴自然。景德镇陶院在学风上不装怪,不装大师,不去故意搞得与众不同。三是务实低调。景德镇陶院的这些毕业生都很务实,不玩虚的,人也很低调,特别朴实。四是团结互助。景德镇这些校友出去之后相互很团结,互相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一个陶院的团体意识,在相互之间的团结方面做得比较好。二、嘉宾发言摘要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傅中望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公共艺术家,他认为自己作为雕塑界的同行,曾在中央工艺美院特艺系装饰雕塑专业学习;同时也作为本次展览的学术支持单位中国雕塑学会副主任;以及曾在湖北美术馆担任馆长期间策划了很多在绘画、雕塑以及各个领域的一些有影响的个展和群展,以这样一种多重的身份来参加吴天保先生的回顾展,其中的意义非常深远。他看了展览之后深深感慨自己真正佩服的,其实是天保先生作为一位艺术家、一位教育工作者,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的精神,并强调陶瓷大学应始终立足于对陶瓷材料的研究,才能不负吴天保等老一辈先生们的努力与贡献。
化建国先生作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曾担任河南省美术馆馆长,长期从事对河南省美术事业及河南当代艺术的生态环境研究。据他的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包括韩美林先生、吴天保先生在内的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大家都被邀请到禹县神垕来驻地创作。作为首批禹州市钧瓷研究所高级顾问,吴天保先生在神垕创作的一批极具现代性的瓷塑应会给当时民间的工匠,乃至对河南现当代钧瓷艺术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此,他认为,这是值得继续关注并进一步深入补充调研的课题。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箭今教授是当代油画界的先锋人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便以自我审视的角度,表达对所谓不能言说的现实的震撼与批判。作为学生,他认为吴天保先生为人谦卑,待艺术却是真切而富有,先生对创新意识的强调对他在艺术主张的表达上亦影响至深。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艺术学部主任钟曦教授认为吴天保先生的作品虽小却能让人走近;虽为表面写实却充满抽象意味;虽是动物雕塑的专家,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非动物题材作品;虽大部分作品创作于70、80年代,却能超越时代成为经典……这不仅与吴天保先生严谨的求知与治学态度有关,更基于他深刻的思想与超前的意识与观念,并遗憾时至今日才认识这样一位重要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
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深圳大学美术馆馆长、深圳市美术家协会陈向兵教授认为,吴天保先生是一位非常有涵养又有学养的艺术家,所以他作品中的人文气质也非常明显。他在吸收西方雕塑方法的同时,又守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他的个体意识与在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85新潮”和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大发展)中作品所显现的具有守护真正具有文化价值的个体创作精神,及面对惯性创作思维方式和消费主义文化所谓去深度的庸俗化时,保持住自己具有人文价值的艺术追求,显得尤为重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颖悟院长感慨自己通过这个展览看到了曾经的“陶院”深厚的教育底蕴。他认为,吴天保先生把对动物雕塑的研究做到了极致,并在对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研究的基础上,将动物陶瓷雕塑引向了现代。从他构筑的动物雕塑的教学体系中,把动物雕塑的创作概念上升到了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感的精神层面。所以,天保先生的作品虽然大部分都是在1970至1990年代创作的,有的已过去近半个世纪,却依然是非常美好的,并已然成为一种经典。
作为吴天保先生的学生,曾小桦女士回忆道:他在教学上非常强调动手能力、强调临摹学习的重要性,这些对于他们班同学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另外,吴老师对于陶瓷工艺非常熟悉和了解,并始终强调艺术与工艺的结合。他主张,只有在写实训练的基础上,结合陶瓷工艺的特点进行动物造型的概括和提炼,才能创作出符和陶瓷雕塑独特语言的动物瓷雕作品。
作为陶院77级雕塑专业的学生,刘伟平教授从几个方面阐述了他对吴天保先生艺术创作与教育理念的解读。他认为,吴天保老师是一个不拘泥于传统,敢于创新的人;他在对西方雕塑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强调传承与发展中华文脉的重要性;他将科技发展、艺术创作、技术与工艺相结合,早在40年前,他就提出了未来艺术创作需要更加系统性和多学科性的辅助和交叉知识的运用的观点,形成了他独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任杰教授虽没有在学院接受过吴天保老师的授课,但是上世纪80年代在陶院学习期间,对吴老师一直印象非常深刻。在他眼中,吴老师是一位非常儒雅,而且极具人格魅力的学者和领导,对待学生也非常的亲切。尤其是,他于改革开放之初来到深圳,与先生成为亦师亦友的同事之后,吴老师的为师、为人、为艺之道直到今日仍然影响着他。席间,深圳市新空间·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陶院84级雕塑专业郑萍女士也回忆起他们与吴老师的往事皆历历在目、情感至深。
陶院78级雕塑专业肖霁虹先生(左)和陶院84级雕塑专业潘映雪先生(右)先后用最简短的话语,表达了他们对吴天保老师的师生情谊,对吴老师的作品和人品的深刻印象……
陶院85级雕塑专业彭小杭教授(左)在座谈会上回顾了吴天保先生的知遇之恩,同时,他感慨先生作品的前瞻性和独树一帜,至今仍是该领域无法超越的精品,非常有学术高度和研究价值;并与陶院89级雕塑专业金文伟教授(右)聊起当年在陶院任教时的一段故事。
陶院78级雕塑专业刘新中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言语回忆过往,谈笑间却道出了吴天保老师为人、为师之道。他认为,吴老师最可贵的是他的日常,日常中最细微的细节,最不经意的动作和言语。他觉得一个人的性情和修养是很难通过学习来养成的(当然不绝对),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基因和悟性。吴老师待人待事的真诚是他的日常,也是最让人感动和最具魅力之处,因为他是真实的。
厦门大学蒋志强教授是著名雕塑家,擅长人物塑像,在对人物的敏锐观察之下融入个人情感与态度。作为这次展览的艺术总监,也作为吴天保先生的学生,他谈及与陶院结缘的往事时,感念吴天保老师的“抱养”之恩。他觉得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所以,更应该懂得感恩。在构思吴老师的塑像时,他仿佛看到先生眉宇间淡淡的忧郁,体悟到他内心的隐忍与包容,并将这种情绪融进先生塑像的创作之中。
景德镇陶瓷大学吕金泉副校长在座谈会上谈到在陶瓷大学曾与吴天保先生有一段交集。他认为,吴老师的为人处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很多方面都是身体力行、身先士卒,为陶大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提出恢复“西北行”毕业考察这样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课程,将老陶院优良传统传递下去。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刘建华教授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具实验性和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曾进入景德镇雕塑瓷厂学习手艺,对吴老师的作品风格耳濡目染。今日重见,激动和亲切之余,亦能体会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中的思考与求变。他认为,在那个时期,在一个相对保守的城市里,陶院的教学是非常开放的,这与吴老师开放的管理思想和教育思路不无关联。
著名当代陶艺家、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创办人李见深先生以国际陶艺策展人的视野,强调了此次回顾展的完整性、专业性与学术性,可将其作为一个样板;呼吁这样的展览与理念应该继深圳展之后在陶大再次展出与传递;并希望吴老师及陶院其他优秀的老先生们留下的这笔精神财富能够作为遗产,未来能够成为陶大、乃至景德镇这座城市的永久记忆。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主任梁冰教授作为回顾展的展览总监,为展览的呈现倾注了智慧和汗水。他觉得,为人师者就应该像吴天保老师那个温文尔雅待人、认认真真传道。同时,他认为吴老师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创作的现代陶艺作品是有引领性价值的。
晏清校长作为与吴天保先生在深圳美术学校从未谋面的同事与晚辈,却在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看到了他的“影子”,听到了关于他的故事。她认为,吴天保先生是一位默默奉献的教育家和引领者,他的教育情怀、艺术情怀是高尚的,值得艺术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传承。
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柴鑫萌本科伊始即于清华美院雕塑系学习,师从许正龙教授。作为策展助理,她以为此次回顾展的特色之一即通过学脉与血脉的传承,以多元的方式展开立体的呈现,将艺术与生活紧密贴合,既有厚度,亦有温度。并感动于天保先生为人、为师、为艺精神之传递,获益良多。
吴天保先生的女儿吴帆教授谈到,筹备展览的初衷是将父亲留下的一段历史与记忆整理出来呈现给社会,希冀会有回应。通过展览策划团队的群策群力;展览执行团队的专业设计;展览呈现所达到的水准与效果;以及媒体与社会各界的反响。她认为,这场跨越近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与思想的时空回顾,既符合20世纪艺术教育及学科发展对优秀艺术家案例梳理的需求;也引发人们对未来艺术发展的思考与展望;并通过展览激励了艺术教育工作者及后辈青年艺术家、艺术爱好者,以促进美术学科及艺术观念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对父亲最好的怀念。三、孙振华博士在总结语中从六个方面对大家的发言进行了归纳
第一,对吴天保先生的人格魅力的评价。这个大家谈得比较多,都认为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谦和的,对学生非常好,爱生如子的这样一位谦谦君子。第二,对吴天保先生艺术创作的成就和贡献的肯定。比如说写实、抽象,对东西方艺术的融合,以及他作品以小见大,那种超越性,那种永久的魅丽,这方面大家也做了非常好的评价。第三,吴天保先生在艺术教育中对学生的启发和影响。这方面今天的发言谈了一些要点。比如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另外,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那种师德,那种有教无类的方法,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还谈到他对学生人才的培养和发掘、重视这一方面;还有,他在教学过程中那种独特的训练方式。比如说对学生效率的强调、动手能力的强调、对工艺的强调。同时,对在考察过程中学生临摹的严格要求等等,这些方面一直到现在都成为了景德镇陶大在雕塑教学上非常有影响的一些特色。第四,对展览本身的评价。今天的发言对于这个展览给予了很高的肯定,认为这是深圳乃至画院美术馆不可多得的一个优秀展览。具体表现在这个展览很严谨、细致、耐看,调性,灯光、大小的布置,都做得非常到位;还是一个有温度的展览,也是一个有厚度的展览。而且,大家对吴帆兄妹、整个执行的展览团队,对梁冰、柴鑫萌他们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所以,大家对于这个展览评价是非常高的。第五,对景德镇陶大整个雕塑教学方面一些特点和规律的回顾与总结。这个方面大家也谈了一些很重要的要点,比如说,景德镇陶大有自己的比较特殊的基础训练;他们对陶瓷材料、陶瓷工艺的重视;另外,强调景德镇陶大的教学过程中间很注重抓一些要点的东西,比如说教师的示范;陶大有一些特色的课程,比如“西北行”的考察等等。还有,在教学上的一些做法,请外地的老师过来上课,和外校的老师互动,使这个学校在教学中间形成了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姿态,这些东西大家也都进行了很好的总结。第六,通过这个展览给我们的启示,以及未来还有哪些课题可以深入?这些方面大家也有所涉猎,其中,重要的方面是对于吴天保先生的研究其实才刚刚开始,严格地说,吴天保先生留给我们这一笔巨大的精神遗产,很多人以前都不是很熟悉,甚至都不知道。所以,对于我们来讲,这个课题刚刚开始,我们未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嘉宾在发言中特别谈到了他的影响有多大还需要认识;有嘉宾还谈到他在河南禹县神垕做的作品,对当地产生了什么影响?未来我们是不是可以去跟踪?还有,作为一个重要的精神遗产,在深圳展出以后我们怎么样让它更好地传播?让它更好地延续?能不能把这样的展览移植到景德镇陶大?让今天的学子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自己学校的传统,感觉到陶大自己的优势,陶大曾经有这么好的老师,今天如何面对我们过去的老师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汗水?陶大今天怎么传承光大?这些方面也都是非常有建设性的。
吴天保艺术回顾展1939-2000展览时间2021年9月7日~9月23日开幕式时间2021年9月11日(周六)15:00深圳画院美术馆地址深圳市罗湖区银湖路金湖一街36号艺术顾问梁宇、傅维安、董小明策展人吕品昌、杨剑平学术主持孙振华、夏和兴艺术总监蒋志强、许正龙展览总监吴君、杨晓洋、陈贞、梁冰展览设计谢卉策展助理柴鑫萌媒体统筹张鎏鑫展务任四四、王文科影像视效冯世光、毛颖、木帆文献整理吴川、吴帆、吴明主办单位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景德镇陶瓷大学学术支持中国雕塑学会承办单位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媒体支持光明日报、央广网、人民艺术网、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南方都市报、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雕塑头条、艺术中国顾问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序)王则坚、朱广达、刘远长、李茂宗、宋龙飞、杨苏亮、周国桢、顾正明、钱绍武、梁任生、章永浩、傅维安、董小明、熊钢如、颜惠崇展览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序)方晓龙、叶丹、邓箭今、卢剑星、孙振华、吕品昌、刘伟平、刘新中、刘建华、任杰、许正龙、李见深、李刚、李召宁、汤重熹、肖颜琴、肖霁虹、罗小平、陆斌、陈天保、杨剑平、杨晓洋、金文伟、郑萍、夏和兴、徐雯、秦璞、高峰、梁冰、曹春生、彭小杭、曾小桦、蒋志强、蒋铁骊、潘映雪资料来源:吴天保艺术回顾展筹备委员会文稿:柴鑫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