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有你的雕塑头条
申晓南 SHEN XIAONAN
1964年出生于中国贵阳市。
教育:
198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
198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1993-1994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助教进修班。
工作经历:
1988至今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现为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雕塑系党总支。硕士生导师。
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雕塑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雕塑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建筑装饰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品欣赏(部分)
交错的视野——申晓南的雕塑艺术
文/周彦华
申晓南善于在雕塑的抽象造型语汇中寻找与中国写意精神的契合点,注重塑造过程中的意向表达,这些特质都被他统一在“云”这个视觉符号之中,因而产生出一种关注形式本身的东西方视觉经验,以及关注日常的后现代文化经验之间的交错视野。
《云系列1》 玻璃钢150×100×110cm
这种艺术视野的交错如何得以发生呢?从申晓南雕塑艺术的造型方法中可窥探一二。首先,现代主义的雕塑造型语言是申晓南雕塑艺术的基本语言。这种用团块塑造对雕塑形体进行高度概括、归纳、整理,对多余视觉符号进行清除的方式可以追述汉斯·阿尔普等现代主义大师们。当然,与纯粹的西方现代主义抽象经验不同之处在于,申晓南的雕塑并非仅关注形式本身。换言之,他雕塑中的抽象语言的凝练似乎止步于形体的概括和提炼,而未再向形式简化的媒介特殊性靠拢。相反,他在西方现代主义意义表征的经验之上留下一道缺口,并用东方的写意精神来重新填补这道缺口,因而使自己的雕塑艺术在现代主义的经验系统和中国传统的写意经验系统中寻求一次共和。比如在《云系列》中,我们一目了然的便是团块似的抽象雕塑语言,但仔细观之,便能窥探到这些抽象语言之下隐约浮动着的形象。艺术家将云的团块造型和的体量张力联系起来,用一种视觉隐喻的方式将类比为云。我们知道,东方写意精神最惯用的方式就是视觉的隐喻表达。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申晓南雕塑中的这种视觉隐喻体现了东方传统写意精神和西方现代主义语汇的交融。其次,申晓南的雕塑艺术还体现出一种关注日常符号的后现代图像经验。在今天,图像经验的大获全胜成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表征的一股重要支流。这种日常经验的图像转向在《云系列》中也体现得尤为突出。艺术家将“云”视作一种视觉符号,它传达出一种诉诸日常经验的图像意识。这种后现代的文化语义范式可谓是对其雕塑的现代主义造型的一种补充,一种意义的增值。正是在现代主义的造型语汇与后现代的文化表征的交错视野之中,申晓南的雕塑艺术被赋予了一种超越形式意味的当代价值。
《云系列2》铸铜100×60×40cm
当然,光是造型语言的特色并不能全面反映出申晓南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其对色彩的运用同时拓展了作品的意义生成维度。因此《云系列》的作色工艺也值得一提。申晓南采用的作色工艺被称为“大漆”。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讲究多次上色和打磨。在《云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斑驳的色点。这些在雕塑高点上留下的斑点正得益于一遍遍的上漆和打磨。在重复的劳作中,底漆被面漆覆盖,却又在某些被打磨的高点处重新浮现出来。经过多遍的上漆,作品的色彩保持了一种金属般的凝重和陶器般的古朴。这种色彩配以极具张力的造型使作品厚重却又雅致,传达出一种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在神韵。
概言之,不论是在造型经验的语汇交融还是在色彩经验的传统回溯上,申晓南的雕塑艺术都体现了一种穿越在东西方视觉文化经验之间,以及传统和当代意义范式之间的交汇于融合,为当代雕塑贡献出一维交错的视野。
《生命系列1》材质漆 80×60×40cm
《生命系列2》材质漆100×60×40cm
《生命系列3》材质漆60×45×40cm
《生命系列4》 材质脱胎漆60×90×40cm
《生命系列5》 材质漆50×35×30cm
《生命系列6》 材质脱胎漆50×90×40cm
《棒棒》 材质脱胎漆80×120×50cm
《我》 材质脱胎漆 50×30×40cm
展览作品
1989年 《山歌》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并获重庆市美术作品银奖。
1990年 《搏击》入选第二届全国体育美展并获重庆市美术作品银奖。
1992年 《青青草地》入选首届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
1993年 《国歌》入选四川省体育美展。
1994年 《摇篮曲》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并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97年 《起跑线》入选四川省体育美展。
1997年 《第一步》入选中国艺术大展当代雕塑艺术展。
1997年参加四川美术学院跨世纪青年教师联展。
1998年 《人行道》入选中国第一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
1999年《川东汉子》入选重庆市庆祝建国五十周美展暨第九届全国展重庆市送选作品展。
2000年《家》人选“冲突与选择”中国第二届当代雕塑家邀请巡回展。
2001年 《人行道》入选四川美术学院第一届教师作品年度展。
2002年 《棒棒》入选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
2002年 《镜子》、《禁锢的箱子》入选四川美术学院第二届教师作品年度展。
2003年 《城市中漂浮的云》参加青年雕塑名家作品展。
2003年 《那山、那水、那人》入选重庆永远的山峡展预展。
2004年 《那山、那水、那人》入选四川美术学院1999——2004创作成就展。
2005年 《那山、那水、那人》入选黄天厚土雕塑大展。
2005年 《岁月》入选“和平、繁荣”雕塑巡展、重庆展。
2007年 《云》入选“雕塑与城市对话”上海国际雕塑年度展。
2007年 《城市中漂浮的云》参加“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
2007年 《亲情》立于青海格尔木市,并荣获2008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
2010年《亲情》荣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提名奖。
2008年受国际网球协会ATP邀请为2007上海网球大师杯创作完成系列雕塑《大师俑》。英国温布尔敦网球博物馆收藏。
2010年 《云》参加 “对角线——当代学院雕塑展”鲁迅美术学院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展。
2014年 《阳光》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得重庆市美术作品二等奖。
2016年《生命系列》作为评委参加重庆市第五届美术作品展。
2017年《生命系列2》入选重庆雕塑大展。
2018年 《年轮》入选“器象”——2018当代器物雕塑展。
2018年《棒棒》入选“聚”象——当代雕塑作品邀请展。
2019年《卓玛》入选中国美术馆民族大团结雕塑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