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有你的雕塑头条
2021年11月9日“内美之光”司徒兆光回顾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层B展厅开展。因疫情防控需求,本次展览开幕式后延,暂时对校内师生开放。
展览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陪同司徒兆光夫人金亭亭女士观展
本次展览以“内美之光”为主题,意在展现司徒兆光先生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和艺术探索中纯净的人性之美。展览以“学为人师”“生命之塑”“燃情岁月”三个单元系统梳理了司徒兆光先生不凡的人生历程和艺术历程;展览共选取近200件作品,从艺术创作、求师教学、美育文献等角度全面地呈现了司徒兆光先生的艺术实践面貌。
展览开展举行了精彩的直播活动,参加直播活动的嘉宾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执行主编、中国雕塑协会副会长、本次展览策展人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本次展览执行策展人段海康,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中央美术学院党委王少军,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主任张伟。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参观展览,在展览现场围绕司徒兆光先生的作品展开了丰富的教学讨论。
本次展览策展人殷双喜教授在直播现场进行精彩展览导览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孙伟教授在展览现场展示如何使用点线仪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杨靖教授在展览现场与同学开展教学讨论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萧立教授在展览现场与同学开展教学讨论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周思旻教授在展览现场与同学开展教学讨论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陈科教授在展览现场与同学开展教学讨论
前言
司徒兆光先生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优秀雕塑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为中国雕塑事业和雕塑教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他去世之后,中央美院的同仁们无不深切怀念并希望举行一次艺术追思,学院迅速做出安排,雕塑系将司徒兆光艺术展作为重点工作,策展团队精心准备,形成了有学术深度和新颖角度的策划方案,学院美术馆通力合作,加上亲属的积极配合,终于构成了这个立意鲜明、内容非常丰富、展示设计精心的展览,这是告慰和追思司徒兆光先生的最好方式,也是我们传承弘扬优良艺术传统的实际行动。
司徒兆光先生早年赴列宾美术学院留学,受业于前苏联的雕塑名家,形成了坚实的雕塑造型功底。他留学期间的一批“雕塑体”的素描整体大气,造型结实,笔调有力,在当年曾引起广泛影响。在创作上,他吸收融汇欧洲古典雕塑的优长和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传统,作品富有刚强雄健的艺术语言,更有深沉含蓄的内在意蕴。他平生最为用力的是肖像雕塑创作,长期把肖像雕塑作为学术专攻的课题,在大量的作品中以“写实”为基,以“传神”为本,尤其注重塑造刻划人物的性格、气质与精神。他以真挚的情感创作了孙中山、宋庆龄、何香凝、朱德、廖承志、贺龙、郭沫若、马寅初、梁思成、吴作人等一大批现代名人雕像,在造型上抓住人物形貌特征,极为肖似,更把握住先贤人物的精神气质作深度刻画,极为传神,每一件作品都犹如凝固的人物传记和静穆的生命形象,富有经典感和永恒性,堪称当代中国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他创作的一大批藏族人物作品也十分让人感动和震撼。通过踏访雪域高原,感受藏族人民的生活与形象特性,他在作品中着力塑造了劳动者的劳作身影、美好憧憬和精神向往,令单色的雕塑拥有阳光照耀下的色泽,散发出温暖的气息,让人从雕像中感受到旷远高原的远古呼唤和千年企盼。
在推动雕塑走向公共艺术方面,司徒兆光先生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70年代他领衔创作的大型群雕《农奴愤》是那个时代的史诗级作品,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和一批雕塑名家考察、吸收前苏联大型雕塑经验,推动城市雕塑,创作了《读》《遐思》《劲射》等作品。以《读》为例,他以追求知识的女青年恬静学习的造型展现了一代青年的风华,作品安放在绿荫丛中,给人以清新的美感。
司徒兆光先生长期在中央美院任教,怀以大爱之心培育青年学子,在教学上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同时爱生如子,以自己朴素真诚的品德感染和引导晚学。他担任雕塑系主任期间,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和师生创作,以宽厚的胸怀和宽容的态度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深受同事们和青年学生的敬重。他在晚年虽遭受病扰,但仍关心学校事业和中国雕塑的发展,体现出高尚的精神境界。
艺如其人。在司徒兆光先生的艺术道路上,留下了他坚实的步履和辛勤劳动的身影。他的作品在中国当代雕林中深含学养,内蕴绵长,以一种独特的“内美”散发出隽永的光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范迪安
2021年11月
展览现场
人性的光辉
——司徒兆光的雕塑艺术
著名雕塑家、雕塑教育家司徒兆光先生1940年6月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开平。1959年司徒兆光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60年由吴作人、刘开渠、艾中信教授主考,选拔司徒兆光前往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留学,雕塑大师刘开渠嘱咐他说:“新中国的雕塑现在还没有发展起来,你要努力学习,回国后大有用武之地”。在前苏联,司徒兆光师从著名雕塑大师米·康·阿尼库申教授,他刻苦学习,努力掌握苏联雕塑的艺术特色,取得了优异成绩,曾获雕塑系素描作业满分。
在新中国雕塑史上,司徒兆光属于承先启后的一代人,他的雕塑具有苏联雕塑和北欧雕塑的严谨方法,但又不受学院雕塑规范的束缚,思路开阔,充满单纯与静穆,是充满诗意的生命之歌。他的作品呈现了欧洲古典雕塑的沉静内美和高贵典雅,同时又具有中国文化的含蓄与温和,为中国现实主义雕塑的,注入了清新浪漫的抒情意味,丰富了新中国雕塑的内涵与气质。
1966年司徒兆光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雕塑系第四工作室主任、教授。曾担任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城雕艺术委员会委员、首都城雕艺术委员会委员。司徒兆光的代表作品有《雏鹰》(1981)、《读书少女》(1984)、《郭沫若像》(1987)、《遐思》(1990)、《宋庆龄》(1995)、《朱德纪念像》(1986)、《我是中国人》(1989)等。作品《扬青稞》、《廖公》、《妮》等曾获奖。他曾为毛主席纪念堂、郭沫若故居、宋庆龄故居、国家体委、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故居博物馆等地创作铜像,为中国人民银行第四套百元钞四大领袖像浮雕进行创作。在北京、巴黎举办个展,被授予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称号。
1970年代后期,司徒兆光曾与中央美院雕塑系王克庆、曹春生、赵瑞英、张德蒂、张德华、时宜、关竞、郝京平、李德利等10位雕塑家深入藏区,创作大型泥塑《农奴愤》,成为时代经典。
司徒兆光是一位优秀的雕塑教育家,他曾经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8年,1996年担任系主任,为雕塑系的发展尽心尽力。他对待学生如亲人,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他在严格的写实雕塑教育中很重视肌理的变化,强调泥塑的“泥性”与“泥味”,从而更为贴切地表达艺术家的心理与情绪。他的人物速写将欧洲素描的严谨与现场的生动结合起来,将写生对象的丰富表情融入作品。
司徒兆光的人物雕塑追求纯静的人性之美,赋予人物一种单纯内美的形象表达。他自觉地探讨欧洲雕塑的写实造型与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结合,从雕塑人物的轮廓线与形体动态中发现了中国艺术的线条之美,从雕塑中自然奔放的“肌理”痕迹中发现了中国书法所代表的艺术内美。他的雕塑形体塑造具有简练概括的特征,传达了丰富的中国艺术精神,对中国艺术的民族化探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20年3月4日司徒兆光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司徒兆光对中国雕塑的贡献已经鲜明地写入新中国雕塑史,也成为中央美术学院永久的艺术财富。本次展览以丰富的雕塑作品和文献,展现了新中国雕塑教育大家司徒兆光的生命历程和艺术追求。中国雕塑界和中央美院雕塑系的全体师生以此来表达对司徒兆光先生的深切缅怀,他在雕塑艺术和雕塑教育上的成。